十年寒暑,春华秋实。过去的十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跨越8个千亿级台阶,突破1.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达到1368.3亿元;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翻了两番,上市公司达到76家、增加2倍多,人才总量达到257万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保持在70%左右,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8.7%,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54万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6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省定贫困村、市定经济薄弱村镇全部脱贫摘帽。 十年磨一剑。青岛十年成绩的总结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未来新篇章的开始,更是青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也是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城市底蕴,在新的历史方位审视和谋划城市未来发展做出的实际行动,更是青岛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再创城市辉煌的重大方向和重要举措。 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青岛在这十年当中,也在坚持新旧动能转换的纵深推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产业型城市,青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为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军表示,在这十年期间,青岛加快发展重点产业链,通过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等方式为青岛打造产业优质资源集聚地和创新高地。 十年期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跨越8个千亿级台阶,突破1.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达到1368.3亿元。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一汽大众、芯恩、京东方等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四新”经济、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突破30%。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加快推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54家、占全省27%。在稳投资、扩内需等政策加持之下,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6000亿元,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翻了两番,上市公司达到76家、增加2倍多,人才总量达到257万人。 对于未来,赵豪志在发布会上表示,青岛将大力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着力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七个优势产业,加快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虚拟现实等十个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七个现代服务业,不断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海洋城市创新引领 青岛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突出的特色优势。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超过30%,达到4685亿元,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 十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十年来,青岛也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扩大海洋开放合作等方方面面下足了功夫。 刘建军表示,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并通过近年来积极整合涉海科研力量,青岛的海洋科技领先优势更加突出。在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良好,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等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18处,占全国的1/9,位居全国第二位。 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青岛港稳居世界级大港前列。2021年青岛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亿吨、2371万标箱,分别跃居全球第4位、第6位。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黄河流域经济出海口的门户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青岛还成功承办六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定期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国际海洋节等高端展会和海洋节会,搭建起国际海洋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们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大力提升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赵豪志说。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青岛是国家重要的开放口岸,贸易往来遍及2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青岛港链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 多个港口,青岛机场通航全球126座城市。”发布会上,对于青岛的对外开放,赵豪志表示,十年间,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29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跃居全球第4位、第6位,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84.3%、达到2021年的849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591亿元、占全省39%;国际友城“朋友圈”持续扩大,拓展至47个国家85个城市。 而对于这一不俗的成绩,刘建军认为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努力。“十年来,青岛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和深化经贸合作。目前,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已集聚贸易主体1700余家,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2021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1.8%。同时,12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链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高效便捷。在外贸创新发展方面,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突破2.2万家,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跨越式增长,服务贸易突破千亿元大关。双向投资合作方面,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项目达到374个,实有外资企业达到1.4万户,对外投资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地区)。” 此外,青岛还高标准建设立体化开放通道,加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于开放环境进行,青岛进行着力优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策供给方面,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 未来,青岛将抢抓RCEP与“一带一路”机遇,发挥重大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努力让青岛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步伐越走越实。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青岛拥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风貌,是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这十年,青岛的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老城区见证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将历史街区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分层规划、精准发力,逐一攻破”的策略,夯实了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到建筑单体三个层级的保护规划体系。坚持保护性更新,推行“一房一档”“一路一档”,对里院、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实施整体性修复,努力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坚持既传承文脉,又丰富业态,积极导入“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今年以来,历史城区75个商旅文新项目开业运营,百年中山路焕发新活力,成为了青岛旅游新热点。 交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以来,青岛成功打通未贯通道路50余条,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提速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加紧推进。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青岛”,正在加快建设总里程219公里的11条地铁线路,建成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500公里,青岛的城市交通更加顺畅。 除了历史街区和交通的发展,青岛还坚持把旧城旧村改造与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以10个低效用地片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发布会上,赵豪志表示,未来,青岛将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加快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完善轨道交通和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品质,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通讯员:马铭徽 编辑:吕高屹 责任编辑:张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