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守正创新,如何把德智体美劳融合平衡协调发展?近日,我与张新村同志、马桂山同志一起在新学期伊始,去赵红路小学会同纪建宁校长、副校长方建彬、学生处主任隋佳芮和大队辅导员张加瑛等几位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同志坐下来认真进行了研究总结。 他们认为,加强学校师生体能锻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校园文化教育与体能锻炼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加强青少年体能锻炼,是搞好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火车头,身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要“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作了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学生体能锻炼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认真研究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组织适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学校教学的开展,大家一致认为,体能锻炼是学校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载体。 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习生活的基础,学校实施体育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行动。确保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有充足的时间,注重培育学生体育兴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针对青少年近视眼、肥胖、脊柱不良等特殊问题,坚持做眼操、跑步、纠察听课坐姿等干预方法。 深化体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深化体教融合是落实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搞好智能教育,必须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指导学生在体能锻炼中享受乐趣、在体质增强、人格健全、意志锻炼上,牵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做到了统筹规划,优选发展,“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使学生体能锻炼为抓手的教学工作扎实开展,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体能锻炼提供良好平台,培养出了大队、中队体育骨干,起到了带头引领,组织落实等作用。 注重科学指导,具体指导,有效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当前,科技对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青少年体能锻炼,把握好传统体能锻炼,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老师的力量融合锻炼,统筹推进体能研究,实现学生体能锻炼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5G、大数据等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结合点,为学生体能锻炼提供多元化的载体。利用新技术对学生体能锻炼进行伴随式、常态化建模跟踪,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体能活动策略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自主设定体能活动目标和计划、自我评价体育活动效果,提高学生参与体能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让体能锻炼融入家庭生活。习近平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积极参加体能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应形成家、校、社联合解决的目标性问题。近年来,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体能的新经验、新做法。学校坚持布置体育作业,发放了《学生家庭体育锻炼记录表》督促学生在家庭中进行体能锻炼,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有的家长说:“孩子很喜欢运动,每天能按时完成运动计划,我们给孩子做记录,孩子很有成就感,利用课外、假期锻炼,孩子身体有力量了。” 经过努力,学校学生体能锻炼状况向好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有所提升,他们继续在防止近视、肥胖、脊椎、颈椎等问题上下功夫,在课间十分钟里花气力。他们认为,如果家与校联合,学生每天累计完成一个小时的体能活动,有助于抵消久坐等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 学校应鼓励学生走到户外,享受运动乐趣,养成运动习惯。家庭、学校、社会应联动、联合形成合力,充分认识体能锻炼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感受到运动有乐趣,他们就有坚持的动力。学校和家庭应联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鼓励他们尝试多种运动,引导学生找到真正喜爱运动的项目并坚持下去。对体重超重的学生,首选有氧运动,如游泳等,以帮助减脂减重,避免高强度运动给膝关节或踝关节带来的负担。摘掉“小眼镜”、减少“小胖墩”运动十分有必要。他们各班级创编了“近视防控操”“脊柱健康操”。 把体能锻炼与学生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开展“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思想教育。号召学生以军人的标准加强体能锻炼,拥有“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军人”的远大志向! 编辑:孙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