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信网】 糖画作品照片。(来源:信网 耿润 摄) 在城市的老街旧巷中,总有一些传统技艺如同熠熠星辰,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闪耀,散发着独有的迷人魅力。高氏糖画作为青岛市市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极为璀璨的一颗。近日,信网(青岛信息港)来到高氏糖画的工作室,聆听他们与糖画的动人故事,探寻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神秘密码。 糖画在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其亦糖亦画,可观可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高氏糖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代传承人高兴堂。他以糖为墨,以勺为笔,在简陋的工具和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糖画作品,开创了高氏糖画这一独特的艺术流派。 高光耀是一名“90后”糖画师,也是高氏糖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受家庭影响,高光耀从小耳濡目染,自幼跟随家人开始学习糖画的制作,与糖画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他凭借着精巧的技艺,不遗余力地向大众传播糖画技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糖画这门传统艺术。 糖画制作现场相关照片。(来源:信网 耿润 摄) 岁月凝光 技艺传承百年 一柄小勺,一把小铲,一块石板,一口熬糖锅,这就是高光耀制作糖画的全部工具。一幅糖画作品要从熬糖开始,在糖浆的熬制上,高氏糖画从选材之初便尽显讲究。选用的白砂糖是由北方日照甜菜熬制而成,同时,搭配适量北方春收的麦芽所制成的麦芽糖,在熬制过程中还会融入三分之二的崂山水。随着温度升高水分蒸发,糖液色泽变黄冒泡达到适宜温度时,便可以用来制作糖画。这样熬出的糖透明度高、酥脆、不粘手、不滴油流液,是绘制糖画的优质材料,常温下半月不溶化。“我们高氏糖画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糖浆的熬制和绘制的方法上都跟其他糖画有着很大不同。” 今年是乙巳蛇年,蛇的造型深受大家的喜欢,高光耀每年也会根据不同的生肖,来进行新的创作。制作糖画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却是个细致的活儿,需要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绘制造型时,糖画师高光耀用小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液,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抖、提、顿、放,线条起承转合,金黄色的糖液丝丝缕缕的在石板上勾勒出蛇头、蛇身、蛇鳞……当造型完成糖液凝固后,他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用一根竹签,把作品粘合后提起来,一条栩栩如生“金色小蛇”便跃然而起。高光耀向信网表示,做糖画时无需草稿,所有的草稿印在心里,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糖画制作现场照片。(来源:信网 谷正原 摄) 创新传承 赋予传统新生 “传统的糖画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吉祥瓜果等。现在的糖画在这个基础上画的范围更广,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的需求,创造出造型各异的糖画艺术品,既好看又好吃。”高光耀告诉信网,自己从小学画,在传统糖画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现代绘画理念融入传统糖画技艺。引入了新的色彩搭配和造型设计,借鉴现代卡通风格创作出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还以传统神话为蓝本创作大型糖画组图。在绘制技法上采用挥毫泼墨法,线条粗壮有力,不易折断,体现出山东青岛地区独有的糖画绘制技巧,也形成了刚劲细腻却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让古老的糖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高光耀参加中巴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照片。(来源:高光耀) 展望未来 传播文化魅力 目前,高氏糖画主要在胶东半岛传播,高光耀和父亲高华明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他们引导孩子们体验糖画制作,播撒文化种子。在文化旅游推介会上,高氏糖画吸引游客了解这门技艺。在国际友人交流会上,他们向国外朋友介绍糖画,促进文化交流。 对于未来,高光耀坚定地表示,他们将继续坚守在糖画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提升技艺,创新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他们更期望肩负起传播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重任,让糖画乃至更多的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全球,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闪耀更耀眼的光芒。文/耿润 谷正原 本文来自【青岛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文章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如上内容为青岛信息港(www.qingdaoxinxigang.cn)官方网站综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青岛信息港官方网站是山东青岛区域化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目前青岛信息港已全网覆盖,主要有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哔站、知乎、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商业平台,以及中央和省市地方官方媒体平台入驻号,实现了全网覆盖。青岛信息港是山东半岛地方信息门户,拥有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按规定进行工信部和公安局的备案,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如需转载时请保留原版权的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